革命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党领导人民的奋斗足迹,记录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,是有形或无形的红色丰碑,可视可听可歌可诵。面对新技术的多维赋能,唤醒红色记忆、激活红色基因,担当新的文化使命,需要创新理念、改进手段,赋予革命文化蓬勃的生命力、感染力、传播力。
用好宝贵红色资源。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,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但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中,也面临革命文化遗存保护欠佳、对非文物革命文化遗存保护重视不够、不同地区对红色资源保护重点和力度差异大等问题。有的为了凸显本地革命历史地位,在历史事件、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上无据夸大、拔高或矮化,甚至出现互相争抢红色历史故事、革命历史人物,在开发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过于市场化等倾向。革命遗址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,应当由国家层面扎实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、立法、队伍保障等各项工作。要坚持政治性、思想性、艺术性相统一,把好导向、聚焦主题,用史实说话,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,让红色资源“活”起来、“潮”起来,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,让革命文化有址可寻、有物可看、有情可寄。
推动文物活化利用。革命文物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,是革命文化思想内涵与情感价值的具象表征。透过文物,不仅能看到历史的刻度,还能触摸精神的温度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”。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,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,特别是为革命文物的保护、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。实现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,必先进行深入研究,提高学术话语权,让文物说话,让历史发声,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,激扬革命文化的力量。让革命文物“活”起来,要秉持“文化铸魂、技术赋能”的理念,在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、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的前提下,坚持文化与技术有机融合,不断创新革命文化表达,提升公益效能。
开拓主题创作思路。革命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,也有浓厚的时代意蕴;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,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。随着视觉文化观念变革与媒介表现形态更迭,新时代的革命文化主题创作呈现艺术手段多样化、构思方式新颖化等特点,借助文艺创作以及互联网技术,全景、动态呈现革命文物样态与历史,一些新的视觉手法更能引发共情共振。要实施革命文化品牌战略,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、征集工作,加强革命历史研究,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,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、主流本质,更好地再现革命历史,铭记革命岁月,饱含革命情感,赓续革命文化。唯有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,深耕革命文化沃土,才能让鲜活独特的革命故事、有血有肉的英雄模范、催人奋进的伟大精神绽放文艺舞台、见诸笔端画板、闪耀展览展演、走进观众心里。
讲好革命文化故事。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,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,不仅蕴藏着我们“从哪里来”的精神密码,更标定了我们“走向何方”的精神路标。历史远去,精神永存,无数闪亮的名字、滚烫的情节,内化为党史长卷中宝贵的精神财富,连接了苦难辉煌的过去、日新月异的现在和光明宏大的未来。“传统不是守住炉灰,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。”加强军事文化建设,打造强军文化,必须追溯革命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,发掘革命文化的精神资源,在激扬信仰力量、凝聚价值共识、淬炼思想自觉、优化舆论环境中,发扬光荣传统、当好红色传人。要在话题讨论、课堂辩论、案例分析、情景表演过程中设置恰当的议题,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感召人,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人,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、继承革命事业,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、顽强奋斗、永远奋斗的精神状态。要通过精巧的解读视角、“数智化”技术手段、全方位的呈现形式,讲好讲活讲深党的故事、革命的故事、根据地的故事、英雄和烈士的故事,让革命历史生动再现、革命文化传承不息。